十三届全国政协第6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9月23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他强调,人才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立足国情,坚持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涉农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培养造就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各类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11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126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大家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做了扎实工作,为乡村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详情】
调研发现,由于涉农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与涉农职业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外部性不完全匹配,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招不来、留不住、下不去、用不上”现象仍然突出。
智慧农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全链条生产要素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新形态,是未来农业竞争的制高点。
精准推进涉农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供需有效对接。部省共建一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差异化的实践路径。
办好涉农院校和涉农专业,引导涉农人才向农村流动。加大对涉农专业投入,提升办学质量和就业吸引力。
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经济知识培训行动,培养一支懂农的年轻基层干部队伍。调研发现,一个行政村中只要有3至5名懂农的骨干带头干,产业就可以兴旺,集体经济就有希望。在农村建立这样一支骨干队伍有基础。
职业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2020年1月,教育部、山东省共建国家职教高地。在教育部支持下,山东遴选60多所县域优质中职举办五年制高职,充分发挥县域21所高职作用,使县域每年招收的高职学生达10万余人。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涉农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师资建设滞后、教育与实践脱节问题尤为突出。
现阶段涉农职业教育主要存在“学生选择意愿少、涉农职业院校占比少、学生受教育年限少”和“涉农职业教育与培训参与部门多、培养培训主体多、组织形式多”等问题。
着力构建返乡人员培训体系,大力培养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加快建设乡村培训基地,把返乡人员需要的职业培训送到家门口,提升其知识文化水平,助其掌握实用技能。
建立地方政府为主、多部门联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加大职业教育保障力度,切实改善涉农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待遇,为国家培养更多粮食安全的保障者和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关于加强县域职业教育机构建设方面,我们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开展了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力争使重点帮扶地区县,要么有技工学校,要么至少在培训机构建设上加快进度。
关于“依托职业院校开展对‘乡村工匠’的培育培养工作,根据区域实际依托职业院校开设各类教育培训课程,实现‘土专家’‘田秀才’与专业化涉农人才良性互动的局面”的建议。
关于推动办好智慧农业专业群,农业农村部认为很有必要,近年来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手机应用培训等项目广泛开展培训,提升农民信息化素养和技能。
涉农职业院校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基地。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涉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使用“两张皮”,涉农职业院校数量和涉农专业学生比例持续下降。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重要渠道,需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