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时代答卷
1月3日,全国政协公布了2024年度好提案评选结果,我提交的《关于完善人才供需匹配机制,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提案》入选。作为一名深耕高等职业教育数十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奔走呼吁,已成为我在每年两会上的“必选题”。
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问企、问民、问政”工作方法,多用调查研究之功,是我近年来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建言资政的深刻体会。
问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2023年5月开始,依托云南工商学院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设立的4个就业服务中心,我先后调研了数十家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在调研中我发现,高校毕业生“求职难”与制造业“招工难”并存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滞后、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跟不上产业需求变化,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民——“学生希望的就业是什么样的?”为了听到真实声音,我在云南工商学院等多所高校牵头成立了“参政议政研究室”,面对面听取一线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见建议。累计访谈了上万名师生后发现,毕业生反映的主要问题与企业面对的情况有较强共性。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高人才供给的前瞻性、适配性和耦合度。
问政——“政策需要如何改进?”带着方向性问题研究政策、咨询专家、走访行政部门,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豁然开朗。近几年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揽子就业帮扶激励政策,取得了很好成效,但是高等教育供需匹配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产业人才供需机制建设滞后,供、求两个系统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差异,已然是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
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任重道远。高校应切实担起毕业生就业的主体责任,密切围绕市场需求,主动、果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人社部门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费支持力度;国家应及时出台超常规的就业新政,增强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托底能力。
在接下来的履职道路上,我将更加珍视委员身份,锤炼政治品格,提高履职能力,继续秉持“无调研不建言、无依据不议政”的原则,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和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高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