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为桥,共绘湾区同心圆
我是一名扎根澳门法律界二十余年的法学教育者。作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和副院长,我始终将“以专业报国,以法治促融合”为信念履职尽责。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围绕“琴澳一体化”和“法治协同”提交了多份提案。
一次调研中,一位澳门企业家向我诉苦:“在横琴投资,常因两地规则不衔接而进退两难。”这番话让我意识到,法治协同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的关键。为此,我联合内地法学专家,积极参与“琴澳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提议制定跨境商事纠纷调解规则,并探索两地法律工作者的常态化交流及培训机制。
在赴京的高铁上,我反复推敲提案细节:如何让澳门企业更顺畅地进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如何为两地居民打造公平、高效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带着这些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进行研究。我关注如何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2024年4月,我在一场面向澳门律师的宣讲会上解读“两高”报告时,特别提到“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等议题。
教育亦是我履职的重点。我连续三年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在澳门的落地实施,建议将国家宪法、澳门基本法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2024年澳门回归25周年之际,看到校园里升挂的国旗和学生们铿锵的宣誓声,我更加坚信:只有筑牢“爱国者治澳”的根基,澳门的“一国两制”实践才能行稳致远。我常对法学院的学生说:“法律人不仅要精通条文,更要心怀家国。”近年来,我多次组织澳门青年赴内地参访,从深圳前海的法治创新实践到横琴的产业园区,青年们亲眼见证国家发展的磅礴之力。2024年暑期,我带领学生参与“澳门青年湾区法治人才计划”,一名参与者在总结会上动情地说:“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澳门未来的舞台不仅在于一城一域,更在融入国家的大潮中。”
一路走来,我始终铭记自己的使命,以专业为笔,以湾区为纸,书写着“一国两制”下的融合篇章。正如我在一次采访中所说,“履职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汇聚千万人的力量,绘就国家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海联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