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深刻理解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2024-11-26 16:01:36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22期 王伟我有话说
0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则。书写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时代新篇,要准确理解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以实际行动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

  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要求。1842年4月,马克思在《莱茵报》编辑部工作时,提出了人民性的概念。人民性这一根本价值自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它理论最耀眼的底色,成为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昭示世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的实际体现。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付出了艰苦努力、作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辉煌成就。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永葆初心本色、牢记根本宗旨的体现,保证了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性质宗旨不变色、初心使命不偏移、力量源泉不断流。

  开创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回溯新时代风雨历程,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其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有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身影和力量。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二、准确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改革为了人民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1]站在人民立场、从人民利益出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调动人民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的幸福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不管是改革开放、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人民性,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二是改革依靠人民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是对人民在改革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诠释,彰显了人民在改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蕴藏着矛盾问题的解决思路,汲取人民群众智慧、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寻求人民群众帮助,能有效提高决策科学性。新时代的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改革,是不断攻坚克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改革,课题越来越深、难度越来越大,必须充分汇聚人民群众这一改革主体的智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将改革向前推动。

  三是改革成效由人民评判。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成果,不仅是我国改革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标准,改革就有可能走偏,甚至出现方向性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给出了标准答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不仅意味着要为了人民推进改革、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还意味着人民是改革成效的最终评判者。党中央强调,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2]这一标准是人民利益至上的体现,充分表现出人民在改革成效评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民评判既是确定改革成效的“度量衡”,又将进一步推动改革走向深入、走向全面,使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适应人民的愿望和诉求。要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人民是改革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三、全面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原则

  新时代的人民政协要围绕助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不断提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用实际行动传递根植于民、服务于民的好声音。

  一要聚焦民之所盼更加精准反映社情民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改革味道要更浓、成色力度要更足、改革举措要更鲜明,奔着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上去。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踏实,到人民群众意见较多、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想方设法了解人民群众在干什么、想什么、希望做什么,从基层实践中找到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好调研、视察、提案、信息等形式,把基层“民意”快速准确反映上去。要努力探索构建“线上+线下”“网内+网外”信息收集机制,使社情民意“一码直达”“一键提交”,助力支撑决策、推动问题解决。

  二要回应民生关切更加有效开展协商议政。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谋良策、支实招、建诤言,让协商议政议在关键处、商在点子上、走进民心里。精选协商议题,注重把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纳入协商计划,使协商议政工作更加顺应民心、反映民意、贴近民生。精准协商议政,结合实际,灵活采取双周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专题协商会等形式开展协商;同时注意扩大协商参与面,邀请相关界别委员、专家学者、党派成员参加,力求协商活动在广度、深度以及温度上,让人民群众切实有感。

  三要立足实际履职更加主动倾心为民服务。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是十四届全国政协立足性质定位、发挥委员优势,创新开展的一项富有特色的活动,是人民政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继续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代表性广、专业性强和人才荟萃等优势,紧扣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将宏观议大事与微观办实事有机结合起来;要有重点、有选择、有目的地深入基层一线,聚焦促进民生改善,开展扶危济困、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尽心助力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履职尽责,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留下“人民政协为人民”的闪光足迹。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空军原中将副司令员)

  注 释:

  [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载《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第2版。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强调 深入扎实抓好改革落实工作 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载《人民日报》,2016年2月24日,第1版。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