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权利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科技领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谋划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凸显“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与中共二十大精神一脉相承,并再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日益高起的技术壁垒和美西方全方位遏制,迫切需要健全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有效保障国家安全和平等发展权利。
一、当前举国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
一是新型举国体制概念和适用边界模糊,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遴选标准不清晰;二是执行推进与组织管理统筹不够有力,跨部门攻关面临不少壁垒和利益冲突;三是科技体系条块分割仍较严重,各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缺乏系统化功能布局,存在平地起高楼和叠床架屋现象。
(二)创新主体能力建设滞后
一是国家实验室布局与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体化部署仍处于探索阶段;二是国家科研机构布局与科技平台配套难以满足国家前沿引领技术和战略高技术发展需求;三是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生力军和尖端人才培养基地功能弱化;四是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和前沿引领技术有效需求不足并存。
(三)创新主体间协同不足
一是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竞争有余而协同不足;二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领域布局缺乏统筹,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三是地方政府缺乏支持科技攻关主体建设以及参与攻关的能力和经验。
(四)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
一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奖励、人才选拔等侧重于成果数量和短期目标,而创新主体更注重论文发表、个人名利、资源获取;二是用户基于成本和可靠性等因素不愿采用国产成果,不利于新技术(产品)迭代创新;三是难以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专业化创新团队,共同突破产业技术壁垒。
二、对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认识
(一)新特征新变化
传统的举国体制是指有效组织动员全国力量实现保障国家安全特定目标的体制机制安排,主要特征是举全国之力实现国家特定目标。新型举国体制应该是指国家有效组织动员全国力量实现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权利特定目标的体制机制安排,与传统相比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攻关目标导向发生变化,既注重保障国家安全,也注重保障国家发展权利。二是政府作用发生变化,既强调中央集中领导与统筹协调,也注重有效发挥地方政府作用。三是组织模式发生变化,既强调政府机构有效参与,也注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四是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既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五是国家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既有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又有显著增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支撑。
(二)分类原则
科技攻关任务的重要性、时间紧迫性和路径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型举国体制机制的选择。重要性决定资源动员广度,可区分为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争取国家发展权利等方面。科技攻关的时间紧迫性决定资源动员力度,可区分为近期(5年)、中期(10年)和远期(15年),攻关时间越短要求资源动员力度越大。科技攻关的路径确定性决定资源动员深度,可区分为高确定性、中确定性、低确定性,攻关路径有不确定性就意味着需要多技术路径探索,甚至需要布局前沿引领技术开发和前瞻性基础研究。因此,需要依据攻关任务重要性、时间紧迫性和路径确定性等三大原则,对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模式进行分类,以便选择高效的攻关模式。
(三)攻关模式
依据三大原则并综合考虑资源动员形式、执行主体范围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因素,可将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模式分为重大工程类、重大平台类、重大计划类。重大工程类攻关模式适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科技攻关,具有最高级别的任务重要性、时间紧迫性和路径确定性,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强调攻关决策、组织、执行主线贯通。重大平台类攻关模式适用于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争取国家发展权利的特定科技攻关。与重大工程类攻关相比,重大平台类攻关的路径存在不确定性,攻关的使命增加了争取国家发展权利,强调攻关路径纵深安排、多技术路线部署和攻关风险管控。重大计划类攻关模式适用于保障国家安全和争取国家发展权利的特定科技攻关。与重大工程类攻关任务相比,重大计划类攻关的路径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攻关的紧迫性尚未凸显,强调统筹安排、前瞻部署、系统布局以及风险管控。
三、关于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建议
(一)加强攻关任务遴选和分类管理
建立国家攻关任务遴选和分类工作机制,开展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争取发展权利等亟需的科技攻关任务遴选,依据攻关任务重要性、时间紧迫性和路径确定性等三大原则确定攻关任务类型,提出相应的顶层决策、行政资源动员和组织设施模式建议,动态监测攻关任务进展,为中央决策提供支撑。建立国家攻关组织标准化推进机制,以系统工程管理思想统筹处理决策与执行、集权与分权、行政与技术、总体与局部、自主与开放、技术与工程、科学与技术等管理问题,研究适应不同类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组织管理流程,提出攻关组织管理标准(规范),明确攻关参与主体职责和风险管控机制,提升攻关整体效能。
(二)加强攻关组织体系建设
一是在中央科技委成立“任务型”专门领导小组,强化顶层决策、攻关重大决策和统筹规划。二是国家明确攻关专责机构,强化组织执行主体职能,赋予相应资源动员优先权。三是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明确攻关实施责任主体,保证攻关的行政和技术指挥系统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参与和协同攻关,打造科技领军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其中,侧重于维护国家主权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更加强调军委专责机构主导和军民融合;侧重于保障国家安全和争取国家发展权利的,更加强调国家专责机构主导和产学研融通创新。四是强化攻关主体创新和支撑体系服务保障的能力,按需调整国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布局,按需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试验验证基地以及学科体系,夯实攻关组织平台基础、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
(三)加强攻关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
对于国家实验室,应聚焦国家发展与安全保障特定使命定位,配套建设“国家战略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国家战略高技术系统集成平台,强化系统集成和攻关能力,引领带动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对于国家科研机构,应聚焦前沿引领技术和战略高技术系统创新使命定位,统筹国家科研机构领域布局与创新平台基础能力建设,大幅增加战略高技术及前沿引领技术有效供给,扩大基础科学研究有效需求,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对于研究型大学,应优化理工融合的战略高技术学科体系和科研组织系统布局,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供给能力,扩大基础科学研究、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和创新创业人才供给。对于科技领军企业,应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投入,培育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及其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扩大战略高技术有效需求,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