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高举改革开放旗帜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艺力量

2024-09-24 16:33:10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18期 董耀鹏我有话说
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引领性、历史性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总规划、总要求,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样,以其划时代的价值和里程碑的意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重大事件。

  文化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等四个方面,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新的规划部署,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特别是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和文艺繁荣兴盛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文艺作品是文化产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关键在于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充分发挥文联组织在推动文艺创作生产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以更多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优质文艺作品更好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强化选题策划和科学论证,进一步彰显创作的时代气象。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文联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的选题策划和组织引导是文联组织的重要职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只有心怀“国之大者”,情系民族复兴伟业,聚焦党和国家重大主题、重大战略和重大节点、重大事件,站在时代的高度提炼思想主题,遵循时代的逻辑捕捉创新灵感,不断强化选题策划和科学论证,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回答时代课题,真正做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把握时代大势中命题立意,在融入党和国家大局中选题取材,在遵循各艺术门类规律中科学论证,在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中提升品质,努力推出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反映时代审美、满足人民需求的精品力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强化项目设置和资金扶持,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艺术质量。文艺创作是创造性精神劳动,既需要创作者的天赋才华和辛勤投入,也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和支持。当今时代,绝大多数文艺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重大主题创作更需要在作品成型前期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和经费。对于那些有潜力有价值的文艺作品,在创作前期给予扶持和引导,往往能帮助创作者沉潜耕耘、精益求精,还能产生示范引领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以项目的方式汇集资源、推动文艺创作,是提升创作组织化程度、专业化水平和保障化质量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强深度谋划,提高文艺创作项目设置和资金扶持的效能,不断优化项目申报机制、改进流程,强化专业指导、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统筹用好各类文化艺术基金,拓展创作资金来源渠道,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做到精准立项、高效扶持,联动多方,汇集众力,共同推动文艺创作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强化文艺评奖的导向功能,进一步提升创作的精品意识。文艺评奖是推动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是党中央赋予文联组织的职责任务,也是文联组织推动文艺创作生产的有效抓手。早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筹备期间,就组织开展过解放区及国统区文学艺术作品评选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根据中央批准,中国文联目前拥有12项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都是各门类国家级最高艺术专业奖,具有很强的标杆性和引领性。随着文艺评奖改革有序推进,评奖工作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示范引导力、影响力持续提升。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提升导向意识、精品意识,完善评奖标准和程序,提高奖项设置的规范性科学性,健全评委遴选和监督机制,做到艺术质量过硬,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同时运用多种手段,不断加大评奖过程和成果宣推力度,放大优秀作品和人才的正面示范效应,推动中国文联所属全国性奖项品牌效应更上一层楼。

  强化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进一步校准创作的价值坐标。理论评论与文艺创作向来被认为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艺理论评论在推动文艺创作站稳人民立场、守护精神家园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抓好理论和评论建设,是文联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文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发挥行业建设主导作用的应有之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文艺园地才能繁花似锦、馥郁芬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持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学理化阐释、体系化研究、大众化传播,针对重大创作主题、文艺思潮倾向、重要文艺作品、热点文艺现象及时开展评论引导,以原创性理论成果和权威性评论声音,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让文艺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强化文艺领域行风艺德建设,进一步优化创作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文艺精品诞生的土壤。文艺行业风气是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最直观地反映出文艺生态的好坏。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艺术家自身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准、道德品行是根本。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永远把“德”的追求排在首位,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遵守法律法规,遵循行业规范,尊重公序良俗,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修身与创作共进、人品与艺品齐升。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强化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大力弘扬文艺界行风艺德,做实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委员会工作,持续提升中国文联及所属全国文艺家协会专委会(艺委会)规范化管理的质量和科学化发展的水平,推进各艺术门类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研究,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立破并举、综合施策,让评议、倡议等“软手段”发挥“硬功能”,大力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

  强化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推介,进一步增强创作的社会效益。优秀文艺作品只有真正抵达社会大众,才能发挥启智润心的功能和作用。当前,互联网新媒介日新月异,极大改变了文艺传播环境和条件。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准确把握覆盖面广、受众面大、参与互动性强、及时迅捷等网络传播特点,坚持线上线下相贯通相融合,做好“互联网+文艺”这篇文章,多渠道、广覆盖宣传推介优秀文艺作品,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强系统思维,深刻把握文艺宣传特点规律,最大限度发挥文联及协会所属各类专业性展览展演展示和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的宣传平台作用,建强中国文联所属媒体平台,一体化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矩阵,务实有效与中央主流媒体开展合作,形成导向正确、内容丰富、手段先进、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艺传播体系,做到以好平台赋能好作品,以好作品传播好声音,让优秀文艺作品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强化德艺双馨文艺队伍的培养,进一步夯实创作的人才基础。创作成果和创作主体密不可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关键在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截至2023年底,中国文联所属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已超过15万人,我国文艺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壮大。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着眼长远,聚焦文艺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引导包括“文艺两新”(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创作、引领行风,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健全出精品和出人才相贯通的工作机制,着力加强各艺术门类创作表演、理论评论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统筹推进领军人才、紧缺人才、青年人才等各类文艺人才培养,有力推动各艺术领域薪火相传、新人辈出,不断提高文艺人才核心竞争力,建设德艺双馨、门类齐全、梯队衔接的新时代文艺人才队伍。

  强化用文艺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扩大创作的国际影响。文艺是凝结心灵、沟通世界的最佳方式。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文艺创作立足新时代深厚沃土,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发挥个性与创造力,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以艺术独有的语言和方式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提升国际意识,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紧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对外宣传战略任务,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做优做强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和载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多彩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人民在欣赏中国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心灵桥梁。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