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深化四个层面的辩证认识 提高国内国际双循环水平

2024-08-19 15:11:58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16期 顾学明我有话说
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将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转移到国内大循环上来,构建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2]。可见,我国将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促进双循环中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国内国际双循环内涵丰富且存在多重辩证关系,需从历史逻辑、作用机理、现实发展、价值实现四个方面深化对其中辩证关系的认识。

  一、从历史逻辑层面,全面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变化和更迭

  从历史逻辑角度看,国内循环主要表现为内源型增长模式,而国际循环更多表现为外源型增长模式,二者在经济循环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等情况,呈现交替变化、因势更迭的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当时,我国经济底子薄、基础差,国内大循环发展动力相对不足,需要通过国际循环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为此,我国实施了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效缓解了当时外汇、资本和技术短缺的难题,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路径,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和局限性。例如,我国外向型企业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内需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供给结构向高层次迈进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为主要形态,在国际分工体系下易陷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出现变化,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主导地位也随之更迭。具体来说,就是国际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一些西方国家对我遏制指向性增强,我国国际循环面临严峻环境。因此,需要更加注重提升国内经济质量,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实现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三链升级”,培育巩固我国发展新优势。《决定》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3],这正是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二、从作用机理层面,科学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次和重点

  从作用机理的角度看,国内国际双循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关系。国内循环是主体,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和核心。国际循环是支撑,是推动国内循环向更高层级迈进的重要助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一方面,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占有基础和核心地位。以国内循环为主,其实质是借助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达到国内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均衡与良性互动,形成以“国内高质量需求——现代化产业体系——国际分工地位攀升”为内在逻辑的循环链条,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和内部经济循环实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循环是支撑,带动国内循环更好融入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循环高质量运转。以国内循环为主并非不再重视国际循环,而是要充分运用来自国际循环提供的优质资源,反哺于国内循环,为国内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助推国内循环高质量运转并向更高层级迈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将满足内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双循环把满足内需的国内大循环作为主攻方向,既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实现国内循环,还要培养国内需求形成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促进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在国内市场有序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国内产业链能级。以超大规模市场为依托,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在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装备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重点配置创新资源。同时,通过整合国内原材料供应、加工装配、中间品配套、物流仓储运输以及研发品牌等上下游资源,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整合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循环脉络。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市场分割与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高效运转、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构建和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在生产配套、营销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度互动合作。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在充分激发内需潜能的基础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协定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形成以我为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体系;深化建设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试点等平台,加快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国内循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从现实发展层面,深刻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度协同性

  从现实发展层面看,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在资源配置、市场拓展、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国内与国际循环的依存、联动、互补等辩证关系表现明显。

  贸易上内外循环相互依存。国内大循环不仅需要达到国内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促进国内贸易发展,还需要向外部输出优势产品和服务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推动在国际市场上更好循环。

  投资上内外循环相互联动。国内大循环不仅需要拓展国内投资空间,也需要通过国际循环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动力。

  生产上内外循环相互依赖。随着国际分工深入发展,一国很难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具有优势,完全形成国内循环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在部分环节通过国际循环密切与其他国家合作,特别是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链复杂的行业。

  创新上内外循环相互补充。国内大循环的运转容易受到一国技术水平的限制,需通过技术贸易等方式,提高创新水平。

  四、从价值实现层面,积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渗透和联动发展

  从价值实现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系统谋划,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新形势下推动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提供了科学指南。

  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准确认识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孤立的两个系统,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动的有机整体,需从国内和国际市场同时发力,从供需两侧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发展。

  一是推动国内国际商品循环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商品流动主要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为推动国内国际商品的循环联动,需加快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大力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在稳定出口的基础上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对提振消费、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推动实现贸易平衡发展;持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稳步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二是推动国内国际生产循环联动。着力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注重向研发设计、品牌管理等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环节延伸,保障产业链相对完整性;加快推进技术驱动型创新和需求引导型创新,在国际分工中发挥自主性,推动从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与重点国别产业链合作,形成以我为主、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合作格局。

  三是推动国内国际资金循环联动。进一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充分挖掘国际市场需求,推进国内产业国际化发展进程,提升跨国公司国际业务盈利能力;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深度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释放引进外资制度红利;逐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推动电信、数字等重点领域深化开放,吸引外国资本投资。

  四是推动国内国际技术循环联动。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充分发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提高数字产业国际化水平,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协同治理;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交易平台规模化与国际化,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深圳大学开放与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

  注 释:

  [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求是》,2021年第9期。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参见新华网,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721/cec09ea2bde840dfb99331c48ab5523a/c.html。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参见新华网,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721/cec09ea2bde840dfb99331c48ab5523a/c.html。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