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关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指标建议

2024-08-19 15:10:20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16期 王昌林我有话说
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衡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从这五方面选取相应指标。

  一、经济现代化: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全球创新指数等3个指标

  经济现代化应当有三个主要标志:经济实力强、发展质量优、创新水平高。经济实力主要看人均GDP,这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为发达国家或高收入国家的标志性指标。发展质量主要看劳动生产率,集中反映创新、协调、开放发展的综合结果,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直观反映,也是国际上反映经济质量效益的标志性指标。创新水平主要看全球创新指数,这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结果,是国际上衡量一国或地区创新水平的权威指标。

  目前,经济现代化相关指标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经济实力方面,按年平均汇率计算,2023年我国人均GDP为12681美元,尚未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发展质量方面,2023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1615元/人,美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9090美元/人,是我国的近7.4倍。创新水平方面,2023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为第12位,居中等收入群体之首,但在基础研究、原创性技术、体制机制等方面与领先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建议加快推进经济现代化。一是促进人均GDP较快增长。力争2035年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二是持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力争203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左右。三是不断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力争到2035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进入前5位。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水平、行政审批效率、政府信息公开、重大决策市民参与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数字化治理等6个指标

  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水平指标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程度。行政审批效率指标反映政府治理水平。政府信息公开、重大决策市民参与度指标反映民主化治理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反映民生保障水平,体现社会公平程度。数字化治理指标反映以科技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的水平。

  目前,治理现代化相关指标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程度方面,产权制度仍不完善,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基础性制度不健全。政府治理水平方面,尚未完全实现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行政审批标准化程度不够,一些领域监管效能不高。民主化治理水平方面,各级政府回应性不足与群众知情权增长存在矛盾,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依然存在,多方合作机制仍然缺乏。民生保障水平方面,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公共文化等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设备、财政投入等方面,城乡资源拥有量不平衡仍然明显。科技手段提升治理能力方面,数字化治理体制尚未理顺,部门间、层级间数字治理协同难,数字鸿沟长期存在。

  建议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二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健全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机制。三是提升重大决策市民参与度。健全政府信息主动发布联动机制。四是以数字化治理科技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健全数字化治理体制机制,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实现数据跨区域、跨部门融合。

  三、文化现代化: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等3个指标

  衡量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五个主要标志是意识形态引领力强、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强、全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国际传播影响力强。基于文化强国内涵与主要标志,选取3个定量指标: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分别从供需双侧衡量文化产业繁荣水平;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是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量化指标。

  目前,文化现代化相关指标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方面,2022年我国是5378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6%。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方面,2023年我国是2904元(近401美元),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均是数千美元,我国与其仍有差距。

  建议深入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二是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和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力争203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达到8500元。三是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科学素质纳入基础教育,强化科普设施建设,提升科普人才质量,力争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升至25%。

  四、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体育现代化等三方面11个指标

  教育现代化方面,采用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4个指标衡量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学习大国和人才强国水平。医疗卫生现代化方面,采用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4个指标衡量人民健康、健康危险因素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和健康制度体系水平。体育现代化方面,采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3个指标衡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目前,社会现代化相关指标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教育现代化方面,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0.2%,而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需达到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有提升空间。医疗卫生现代化方面,202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7.93岁,而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排名前30的国家都超过了80岁,我国要实现医疗卫生现代化,需要继续提升全民医疗卫生水平。体育现代化方面,2022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只有37%左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其中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更低。

  建议加快社会现代化建设。一是从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9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二是从健康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产品装备、卫生人才队伍和卫生健康治理等领域推进医疗卫生现代化。实现医疗卫生现代化时,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4.9‰,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1/10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5%。三是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和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推进体育现代化。实现体育现代化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

  五、美丽中国建设: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全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地表水优良比例、森林覆盖率、美丽乡村建成率等5个指标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是反映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全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即地表水优良比例)、森林覆盖率分别衡量“天蓝”“水清”“地绿”建设进度,综合反映美丽中国建成时的生态环境水平。美丽乡村建成率是反映广大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改善、资源循环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

  目前,美丽中国建设相关指标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碳排放方面,当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且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高碳特征明显,“十四五”碳排放强度下降进度低于预期,要实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存在压力。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还不牢固,区域性、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大气环境质量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持续累积。

  建议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一是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提升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比重,继续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能效。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二是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紧抓京津冀等重点区域,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推进大气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快研究制定环境基准,适时修订更新生态环境质量国家标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提高森林质量。三是稳步提升美丽乡村建成率。因地制宜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注 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求是》,2021年第14期。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