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守正精神根基创新文化活力

2024-08-16 09:35:52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化承担着光荣的使命。认真学习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做好今后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尽力的重要前提。

  一、 坚持在守正中创新才能真正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文化事业的重要性。从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和系统阐释,文化的力量不可替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再一次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了论述。我体会,这些论述始终贯穿着守正创新这一宗旨,真正体现了在文化上的定力和自信。可以说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文化上的体现。

  《决定》关于文化的论述体现了新的时代要求。《决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里的新意,正是在守正中显现出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强调的内涵,但在表述上也是有所升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看上去的次序改变,实质上更加强调文化发展的当代性和实践性。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二字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文化的根基,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质地,优秀因素。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为繁荣当代文化提供动力资源。简单地把传承和弘扬对应为国学热,对古代文化不加辨析地加以放大和渲染,并不是正确的科学的态度。一段时间,学术界、网络上有一种声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质疑,并简单化地将其与传统文化进行对立化表述与评价。五四运动是具有革命性的现代文化运动,在五四浪潮中迎来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形成和发展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非是一种互相割裂、并置关系,三者之间本身就具有继承和发扬的递进特征。

  二、 面向未来才能创造真正有活力的文化

  《决定》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论述,从根本上强调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未来进程中发挥精神引领作用。着眼于现实奋斗,面向未来发展,让文化的活力空前迸发,成为全民族的精神动力。在“发展”“弘扬”“传承”之后,《决定》紧接着强调:“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每一个表述都充满了新意。

  “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绝不是一个过渡句,而是对当前文化面临的极为特殊的新形势所作的判断。科技的发展如何迅猛,如何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各方面,每一个人都有深切的体会。科技的发展给文化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从创作到生产再到传播,无一不留下科技的印痕。这种影响同时又是具有挑战性的。使得我们对文化的认识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如何界定、讨论文化甚至都成为莫衷一是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过深刻论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要认识到新的形势发展,更强调要“正确运用”。只有正确运用才能为文化发展起到助力作用,让文化插上科学的翅膀更高更快更远地飞翔。

  “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同样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新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决定》提出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其中将“规模宏大”与“优秀文化人才队伍”相衔接,同样也是对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各方面人才大量涌现的新形势所作的新判断。

  三、 以更高视野更大胸怀更多责任发展文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中国文艺百花争艳,佳作频出。回首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有过多次论述。这些论述,既在思想上具有统一性、贯穿性,在具体指向和任务要求上,又各有侧重。梳理起来,可以说呈一种递进关系。而这递进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系统性。

  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直指当前文艺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以及“浮躁”等一系列问题。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探讨、寻找突破这些问题的路径。“高原”“高峰”一时成为文艺评论的新名词、新概念。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强调了优秀文艺作品所应具有的品质。特别强调文艺要讴歌英雄,崇尚经典。这些论述既在理论做出坚定回答,同时也体现了对当代作家艺术家创作精品力作寄予的殷切期望。2019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议的讲话中,充分肯定文艺界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文艺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讲话中,对广大作家艺术家呼应时代召唤,进行主题创作的成就给予褒扬,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推出大量优秀作品”,“我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对文艺创作成就的肯定,是对作家艺术家最高的褒奖。

  我身处文学界,经历和见证了新时代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近两年,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成为发现优秀作品的重要品牌;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人数呈逐年攀升态势;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文学人才可谓规模宏大。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科幻文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学创作与传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优秀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不仅通过阅读,而且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转换,产生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因为一部文学艺术作品而带动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发展不乏例证。根据网络文学作品的优质内容,创设具有广泛辐射力的文旅产品,激发全社会的文化活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正在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文学之乡的推广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引起人们关注的热情。这些都是文学艺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也是两个效益相结合,文学艺术与文化产业双向赋能的体现。

  这样的文化景象,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创造的活力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的目标不断提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清醒分析文艺思潮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清醒分析创作现状,更要通过推出大批精品力作、涌现更多创作人才,回答和呼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希望。以更好地牢记重托,不负使命,通过创作、评论和工作,交出满意答卷。(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