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加孚委员:守好青少年的“心”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政协委员都非常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尽管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然而,青少年人群心理问题防治工作依然任务艰巨,已有措施效果仍不够显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季加孚发现,目前无论学校、家庭、社会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还存在着普及性和针对性不足;心理服务人才数量、专业水平和保障机制不足;专业心理队伍支持体系不足;家长心理健康教养意识不足;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心理预警与干预研究不系统;社会应急支持系统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此,季加孚带来了《关于提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防治水平的提案》。他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守好青少年的“心”。
“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增加学校非课程性质的心理团体、工作坊、讲座、专业机构实践体验的频次,缓解学生压力。”季加孚认为,学校还需要在人才上下功夫,一方面优化专业心理人才资源配置,加大学校心理咨询人才培养的投入。另一方面,强化学校心理辅导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比例。
在家庭层面,季加孚建议,完善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机制。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宣教,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提供分类、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建立家校协同定期沟通机制,消除心理病耻感。
季加孚建议,建立高水平中国人群儿童青少年专属队列研究,开展常见心理问题规律和机制探索,研发和推广心理问题防治关键技术。
针对心理援助热线接通率低,等待时间长等社会问题,季加孚认为,要推进和保障社会力量的参与,加大对心理援助热线投入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求助意愿。另外,要多渠道整合协同各类心理援助资源,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本刊记者 孙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