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十四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让“良田”切实回归“粮田”

2023-04-28 14:27: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让“良田”切实回归“粮田”

——全国政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包松娅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是广大农业工作者一直以来不懈奋斗的目标。

  高标准农田要求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要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是农业耕地中的精华,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立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如何?建设中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4月27日,全国政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举行。经过深入调研,来自不同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就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问题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协商,旨在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摸清“家底”

  防止规划“一般粗”

  委员们一致认为,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抵御旱涝灾害、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中功不可没,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重大。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孙东生此前率队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既看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也发现了一些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还需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比如规划上下一般粗,标准不具体,监督、验收把关不到位,建完后有不好用、不能用的现象,以及相关部门间还有衔接不紧密的情况,重建轻管,建后维护管理机制和保障有不健全和不到位等问题。”孙东生建议,要科学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建、管、用”。应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科学制定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遵循分区治理、分类施策的原则,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强化标准引领,同时建管并重,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加强政府督查督导,建立和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在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张桃林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摸清“家底”,综合分析国土“三调”、水资源“三调”结果,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和土壤“三普”等工作,全面细致摸清耕地及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状况、空间分布等,在此基础上落实并充分衔接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尽快编制完善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方案。

  “其次要健全保护制度体系,加快耕地及高标准农田保护立法。创新建设管护机制,健全利益补偿机制。”此外,张桃林认为,强化保护科技支撑也是应有之义,要加大科技攻关投入,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壤“三普”、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计划的有机衔接,并加强监测评价和监督考核。

  委员们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介绍,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标区域分配与区域资源禀赋匹配性还不够,而且高标准农田单位建设成本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套‘组合拳’,即在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配合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区域补偿机制。”杜志雄解释道,就是进一步优化区域配置,在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区域补偿机制上,进一步提高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多、粮食保供能力强的省份的建设积极性,鼓励探索省域内的不同地区之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补偿机制。

  补齐短板 利用现代技术赋能

  “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重点在于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补齐农田灌溉排水保障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根据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提出,要加快推动国家水网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灌排保障能力,优先把耕地灌溉面积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协同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分类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制定出台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农业和生态供水特殊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龚建东深知气象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他建议,高位推动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网建设,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涉农部门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的深度融合,积极发挥气象保障在高标准农田产能提升中的作用。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也备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提出了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比重偏低,二是黑土地侵蚀沟发育严重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

  “提高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在全国所占比例,优先支持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姜明同时建议,推进黑土侵蚀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充分融合,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耕地产能提升协同发展。设立“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实现我国乃至全世界首个风、水及冻融等多营力作用下的黑土质量演变过程模拟和预测大型平台。

  建管并重 探索多元化参与

  目前,我国已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当前,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位,管护资金缺乏等问题,也是影响高标准农田体现出高质量的掣肘因素之一。

  协商会现场,委员们根据各地测算情况了解到,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按中央资金1000元/亩左右补助、地方财政适度配套的方式进行,地方配套一般为200-600元/亩,但要达到《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规定的建设标准要求,平原地区亩均投入需达到3000元以上,丘陵山区亩均投入需达到4000-6000元。

  “要研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十分关注资金投入问题,他提出,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资金补偿机制,结合国家资金投入,设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调动粮食生产地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管护以及相关主体的种粮积极性,同时强化地方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

  高标准农田建设直接受益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创新探索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的投融资模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委员们进行了深入调研。

  “探索吸引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的投融资方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所有农业经营主体开放,重点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用、管’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投融资模式。”刘木华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钱文挥所在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的支持者和配合者,“要加快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自身产生的‘两项指标’收益,可作为项目收入和合规还本付息来源,有效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主体后顾之忧。”钱文挥表示。

  讨论中,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管护还存在一个建设主体问题不容忽视。明确主体,是激发基层积极性的基础和前提。

  “高标准农田建设缺少了基层担当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就少了因地制宜和精打细算的动力。”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汪胜洋建议,明确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所形成资产赋予农村集体组织(或国有农场),激发基层的主体意识,合力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

  说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的基层参与度,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党委书记杨松对此具有发言权。

  以大湾镇为例,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仅8人,有职称的仅4人,且承担着农业生产、水利、林业等繁杂工作,难以满足管护需求,管护工作更多依赖村两委成员进行日常监管,投入管护的精力有限且专业性不强,并且群众参与不多,主动参与管护较少。

  从基层实践出发,杨松建议,强化管护政策保障,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并制定管护办法、明确管护标准,为基层管护提供有效指导。加强管护人员配备,政府牵总推行“田长制”,各级“田长”定期巡察,及时发现、解决农田管护中的问题。“广泛调动管护积极性上,可以针对性开展宣传引导,提升群众对高标准农田知晓率和主人翁意识,动员群众自用自管。”杨松认为,依据“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可以与受益主体签订管护协议,引导群众进行监督和管护,引导村民自治。

  近三个半小时时间里,委员们畅所欲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现场提出的问题一一回应、深入交流。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相信委员们此时贡献的智慧,一定会转化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丰收果实。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4月28日 第 01 版)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