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先要稳预期
小组讨论会场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本报记者 崔吕萍
23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分组讨论现场,委员们围绕稳预期、稳企业、稳就业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营造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是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提出,要深入研究如何避免问责领域扩大化的问题:“我们近期到地方调研时发现,类似实现‘双碳’目标这种中央已有明确部署的工作,地方上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等批复、等政策的情况。中央政策不可能事无巨细、无所不包,但地方上在执行时容易出现‘等’的情绪,有可能丧失机遇,最终会影响到就业。”
稳住预期的一个抓手,是从稳就业、稳收入角度为企业定好发展目标。对此,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茅表示,建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突出就业和收入目标。同时,应以科学的态度综合评估、及时调整相关政策,避免层层加码过度问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影响企业发展预期。也应进一步强调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真正认识到国企民企“一家人就不能说出两家话”,政策对其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特别是落实好助企纾困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帮助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保住市场主体,保持发展活力。
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因素,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世杰认为,要抓紧出台一揽子有针对性的政策,借助线上就业平台、企业见习补贴、创业补贴等形式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为农民工返城务工创造便利条件,加快缓解制造业企业缺工难题。同时,要以城市群为核心加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高中低端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断健全就业政策体系。
发展是解决就业的基础和关键。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三个问题值得正视:一是把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没有投资带来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完善以提高生产力,收入不增长,消费拉动就失去了基础;二是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把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认为追求增长就是牺牲高质量发展的观念是错误的,不讲增长、只讲高质量,容易导致一些长期指标的短期化,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三是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规模越大、收入水平越高、人口老龄化越严重,经济增长速度就越慢,这也是不正确的。经济增速主要取决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与以上指标没有必然联系。”
从稳住预期的政策角度出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宁吉喆也做了观点分享。
苗圩建议: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增强数字领域就业吸纳能力;多方联动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引导高校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鼓励企业参与培养计划制定;从娃娃抓起,构建完备的数字化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积极应对风险,强化劳动者保障。
在宁吉喆看来,相关政策还有进一步抓落实的空间:可以对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的比例,拓宽留工补助受益范围,提高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补助标准;对平台企业、教培企业、文化企业提出保就业稳就业的要求;对接触性、聚集性、流动性消费行业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与保就业稳就业挂钩;组织中西部劳动力到东部沿海用工企业培训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