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李成贵
确保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须臾不可松懈。
一、坚定信心,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压实压紧粮食安全责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价格政策方面,针对不同品种,优化政策机制设计,并提高支持水平。在生产扶持方面,出台了一整套投入、补贴、奖励政策,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良种覆盖率和农机装备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两大主粮储备都超过了一年的消费需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反映在消费端,就是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丰富多样,消费结构得到显著升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我国居民人均食物消费已基本与日本、韩国处于同一个量级水平,中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加、质量越来越好、结构更加合理。事实胜于雄辩,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决心!这堪称是伟大成就,是中华物质文明跨越式的进步。
二、立足自我,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坚定不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这些情况,不仅导致粮价上涨,还严重影响粮食的可获得性。应对风险挑战,事实充分证明,我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不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对这一重要历史经验的弘扬和践行。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总量与结构关系
结构决定功能。粮食问题是总量问题,也是结构问题。我国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在结构上突出重点,搞好重点保障。粮食供给是安全保障的重点,不仅要强调粮食安全,也要重视食物有效供给。大食物观也是大农业观、大资源观,我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搞好统筹协调,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进一步强化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充分展现了资源动员能力强的体制优势。政府要善用市场化思维整合资源力量,与市场机制相衔接,通过确保粮农收益,把国家的优先序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农民的生产经营选择行为。
(三)加快种业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进入了加速推进时期,切实提升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精准施策。
种植业科技创新要显著提高品种审定和登记门槛,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好实质性品种派生制度(EDV),切实保护好育种家知识产权,并以此为抓手,淘汰一批小散乱企业,推进良种产业化。畜牧育种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育种基础、完善育种体系,坚持走引进改良为主之路,同时注重挖掘地方品种的优良性状基因,坚定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三、加强合作,用好国际资源和市场
合理利用国际资源,符合消费者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符合实际情况。
从国际资源看,一些国家还有较大资源开发利用空间。从国际市场看,正常情况下,呈现出一定的供大于求特征。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多边贸易,携手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国际资源和市场完全可以满足我国适度进口的需要,而且全球粮食出口商和生产商青睐中国市场。需要注重的是,要解决好进口品种、进口来源、进口渠道问题。多措并举,我们一定能确保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